healtht.jpg (6320 bytes)


 吃魚、吃鱉 呷魚、甲魚 - 談談O139新型霍亂弧菌

 

霍亂又來了!

據歷史記載,自從1817至本世紀末,世界共發生七次霍亂的大流行,造成許多人的死亡。而今年國內八月間發現了本土型新型霍亂,所謂的O139霍亂,因而引起衛生單位與漁產業的極度恐慌,這是為什麼?這新型O139霍亂又有何特別?

從經濟層面而言,霍亂屬國際檢疫傳染病,如果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霍亂疫區,出口業,尤其是養殖業與各項水產品,將受極大的影響與限制。所以世界各國怕被霍亂入侵蔓延,對由霍亂疫區所進口水產品,也都有所限制,更都有一套檢疫方法與規範。而台灣依靠養殖漁產外銷過活的人不在少數,例如鰻魚、鱉等,因此若被宣佈為疫區,經濟上的損失不知會有多少,不知又會增加多少失業人口,整個社會也將會付出相當的成本。(目前全球被列為疫區者共有63個國家或地區)

再回朔歷史,台灣地區自民國51年(1962)發生383例本土性O1型之霍亂弧菌後,(ElTor當時稱副霍亂)除偶有由境外移入病例外,35年來未曾再有本土性病例發生。8月28日衛生署發布之確定霍亂的病例未出國,是在台灣本島罹病,為本土性的病例,而且致病菌種類更確認是屬於新型之O139型菌株,怎叫農經單位不緊張!

其次從衛生健康觀點來看,沒有感染過霍亂的人受感染後,俗話說不死也半條命,拉的死去活來,即使是目前醫藥發達,死亡率也大約是百分之一,體弱幼兒為甚。而且霍亂經由水源、水產品傳染、一旦流行開來病人絕非一兩例,怎不可怕。

 

從新認識霍亂弧菌與O139發現故事

這新型霍亂又適合方神聖,要知道霍亂弧菌屬於V菌屬,為格蘭氏陰性菌,具鞭毛,可自由活動。基於他們的身體的O抗原的差異,又可分為許多亞型,致目前為止已知有一百五十種上下,過去發現會分泌毒素引起症狀的絕大數是O1菌株,而霍亂O1亞型仍有再依其遺傳因子,分成古典生物型與和艾托生物型(classical and El Tor biotype),這兩個生物型更可進一步是細分成Inaba和Ogawa型,不過這已是專家研究才需要了解的事了。至於其他非O1亞型菌株雖然偶爾會導致腹瀉,但不至於有任何嚴重症狀,但是O139的出現改變了此一情況,會致病的菌株再添了一員。已知過去世界前六次大流行是O1古典生物型引起的,第七次以後以艾托生物型為主,但會不會有第八次O139亞型的大流行呢?

在1911第七次大流行後,未在有世界性大規模的霍亂感染事件,但霍亂弧菌卻隨著交通,水產交易等小規模的流行於各地,原本源於印度大陸沿海的霍亂菌,現在在非洲內陸河川都可發現到了。但是1992年在印度再發生霍亂的流行,具嚴重症狀,且得過O1菌株的一些大人也不能倖免於難,因而發現新的致病菌株,依其抗原命名為O139亞型(當時並稱vibrio choJem Ol39ngal)。當年這細菌分別在印度、孟加拉兩國發生全國性大流行,分別造成13,282和107,297感染,434及1,473人死亡,威力驚人。爾後並迅速蔓延至鄰國之尼泊爾、泰國、巴基斯坦、馬來西亞等各國,歐美日本等國的旅遊至疫區的人身上也發現其同型病原菌,亞洲地區(斯里蘭卡、中國大陸等)國家也一一淪陷。過去五年來台灣一直未發現該型菌之病例,而現在它來了,雖然只是一例,但卻是本土型,表示環境中已有了O139霍亂弧菌的菌株了。(雖然衛生署檢疫總所定期檢測(兩個月一次)環境霍亂弧菌,在各地零售市場內攤販,及河川、出海囗等做定點採檢 (檢體主要為各種魚體、貝類、甲殼類,河、海、水等) ,均未曾發現0139型菌產毒性陽性的菌株,但現在發現了!)

至於為何只有霍亂O1和O139菌株會產生症狀,近年也有更多的了解。會致病的霍亂弧菌主要因其含有產生毒素的基因 cholera toxin ( CT ) ,另外在感染時也需要一些輔助因素例如toxin coregulated pilus ( TCP ),此外還有一些蛋白酵素,凝集素牽涉到細菌形成菌落繁殖的能力。而研究指出主要的毒素基因並非存於細菌本身的遺傳基因上,而是在噬菌體上,因此這毒素基因可在細菌間做水平傳遞,也就是可從一個帶有噬菌體細菌直接傳至另一隻細菌上,而O1與O139菌株因其表體的蛋白結構容易與噬菌體結合,所以致使容易病成帶毒素基因的菌株。此時分泌毒性蛋白到腸道內,引起水瀉。

此外在流行地區的觀察發現夏秋兩季病例較多,幾次世界性流行也好像與全球氣候與海水溫度的改變似有某種關係,在著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說,這或許是霍亂菌本身增殖與溫度相關,或說是因對噬菌體感染與溫度變化有其關係。

 

O139與O1的差異

O139與O1在形態毒性上頗為相同,唯一的明顯差別在於流行病學上的行為。O139的散佈似乎較O1為快,不到幾年工夫世界各地都可發現,過去發了的相當時間,流行才從印度傳入南美,再至北美洲。

O139型病患各種臨床症狀一般較Ol ElTor型均較嚴,而且大都是成人也是一樣,可能是對O1有免疫性的人對O139並不能產生免疫效果,仍然會發病。另外O139對磺胺類藥物抗藥性的比率也較過去高很多。

0139型霍亂之臨床症狀與0l型霍亂也無不同,其主要症狀是嚴重腹瀉與脫水,0139型病患之症狀似有較嚴重。依統計上分析 ,幾乎每一病均有脫水現象,嚴重者佔85%以上。也有極高比率會發生嘔吐。另外腹痛(44%)、發熱(8%)極少在O1型病患身上發現,須特別小心。

傳染途徑

複習一下霍亂的傳染,還是病從口入,霍亂弧菌主要生存於水中,人類為唯一宿主,一般都因食用受污染水產品而感染,所以在東南亞地區旅遊受感染者以日本人居多(因為嗜食生魚片呀!),台灣最近這病例也是生吃甲魚蛋。另外被污染的水也會霍亂散佈開來。

不過要產生臨床症狀,通常要吃入相當的細菌數,因為霍亂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,要有大量的細菌才會進入小腸內,在引起疾病。但是在胃酸不足或胃部切除過的人,少量的細菌就足以致病。

 

如何確定診斷與霍亂的臨床症狀

當發現厲害水瀉的病患,懷疑霍亂時除趕快治療外,就必須做糞便的細培養來確定。

而霍亂感染後有24-48小時的潛伏期,開始時以無痛的水瀉表現,很快惡化,伴隨嘔吐等症狀,嚴重的人第一天每公斤體重會流失250 mL以上的水分與電解質,此時出現血壓下降,皮膚乾燥,眼球下陷,兩頰凹陷,小便減少,至無尿腎衰竭狀態,同時併發低血鉀症,白血球增多等症狀,最後會因脫水過劇,造成休克甚至死亡。

霍亂發作時排出的水糞外觀類似”米湯”,灰白,不含膽色素,黏液狀,沒有血液,也無特殊的氣味,這也可作為診斷的線索。

 

治療

霍亂的治療無論是0139型或01型菌大致相同,最重要的就是體液的補充,採靜脈注射或併用口服電解質液的方式,緊急大量補充流失之水份與電解質。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荐之口服電解質補充液:氯化鈉 3.5 gm/l,重炭酸鈉 2.5 gm/l,氯化鉀 1.5gm,葡萄糖 2gm/l 溶液可大量飲用。另外要給予抗生素治療,一些O1菌與O139對磺胺類藥物常有抗藥性,以四環素(Tetracycline) 為首選藥物,第三代之頭砲子菌素(cephalospohns)也有相當強力之抗菌作用,可作為替代性選擇。使用抗生素一般都可以縮短病程,同時也可減少排便量。

 

結語:預防與衛生教育

周邊的國家都以淪陷在O139型霍亂的魔掌中,台灣要獨善其身,本就很難。加上近年來台灣之出國觀光人數直線上昇,前往東南亞各國旅行,回國後發生霍亂之病例已不在少數。加上養殖業使用下雜魚為飼料,水產海鮮的走私進口,本土性O139霍亂的出現已是意料之事,只是希望都能及早發現,莫讓它在台灣釀成疫病流行。對個人而言,出國到衛生條件落後國家或地區,要特別注意衛生,飲食處處小心,莫貪圖口腹之慾,霍亂菌甚怕熱及酸,煮熟後方可食用,切勿生食,路邊攤之零食少碰微妙。

勿勢敵之不來,勢吾以待之。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性疾病,不能不小心。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有這麼多新的變種疾病呢?想這就是物競天擇,生物演化的法則變化吧,只要生活上多用點心,也當可避開這些疾病。

 

作者:王蒼恩醫師 1997.12.24

回馬偕醫院

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(胃腸肝膽內科)  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 :GImaster
Copyright (c)  1997-2012; MMH All rights reserved.